冯江
姓名:冯江
性别:男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邮箱:fengj@nenu.edu.cn;fengj@jlau.edu.cn
个人基本情况:
冯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仿吾特聘教授。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翼手目动物行为生态与适应性进化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方面长期开展深入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前期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项目、重点和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在包括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Ecology、Proceedings B、Animal Behaviour等在内的学科主流刊物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出版专著9部,主编教材3部,参编英文专著2部。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各 1 项(均为第一完成人),国家发明专利3项。
建成并领导着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团队。研究方向——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是东北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生态学和教育部植被生态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团队成员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各 1 人,吉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东师青年学者”、“仿吾青苗人才”各 2 人,中国动物学会“新星奖”与“启航奖”获得者。目前研究团队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16人。
教育背景
1980.09-1984.07,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科学学士
1988.09-1991.07,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硕士
1998.09-2001.06,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博士
工作履历
1991.08-1996.02,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系副主任/讲师
1996.03-1999.03,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1999.04-2002.02,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2002.03-2013.08,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生处/科技处,副院长/处长/校长助理兼处长/教授
2013.06-2017.02,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2018.07-现在,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仿吾特聘教授
2017.02-现在,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学术(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 成员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 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动物学会 副理事长
吉林省动物学会 理事长
吉林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 委员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 副主席(兼职)
主讲课程
本科生: 生物学导论、生态学、生态与社会
硕士生: 高级生态学、动物生态与适应性进化
博士生: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保护生物学
研究方向
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
环境生态学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主要项目:
1. 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及分布调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21.09-2026.08,主持。
2. 大耳菊头蝠组蝙蝠特殊捕食行为驱动小种群稀有物种演化的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 2021.01-2024.12, 主持。
3. “2020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入选问题高层次咨询服务,2020-05 - 2020-12,主持。
4. EEID:U.S.-China:过去的教训——病原体入侵梯度下宿主存活的综合驱动力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项目,2020.01-2024.12,主持。
5. 蝙蝠声信号的地理进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01-2020.12,主持。
6. 蝙蝠交流声波“方言”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1.01-2014.12,主持,已结题。
7. 饮马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2014.01-2016.12,主持。
8. 菊头蝠科蝙蝠适应辐射的感官生态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01-2016.12,主持。
9. 东北地区翼手目动物携带病毒原本地调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06-2016.05,主持。
10. 冬眠型与非冬眠型马铁菊头蝠关键冬眠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基金,2012.01-2014.12,主持。
11.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监测控制研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9.04-2011.08,主持。
12. 同域共存的马铁菊头蝠和大趾鼠耳蝠生境选择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9.01-2011.12,主持。
科研奖励
1. 翼手目动物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与地理进化,吉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2016
2.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
3. 蝙蝠回声定位行为生态与系统进化研究,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2009
4. 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人才,教育部,2004
5. 优秀教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会,2002
学术论文及著作
学术论文
在包括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Ecology等在内的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百余篇。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的15篇代表性研究论文:
1. Bao M, Wang X, Sun R, ... & Feng J. Full-Length Transcriptome of the Great Himalayan Leaf-Nosed Bats (Hipposideros armiger) Optimized Genome Annotation and Revealed the Expression of Novel Ge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3, 24(5): 4937.
2. Li X, Liu T, Li A, ... & Feng J. Diversifying selection and climatic effects on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I gene diversity in the greater horseshoe bat. 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2023.
3. Li A, Leng H, Li Z, ... & Feng J. 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bat wing transcriptome: Insight into gene-expression changes that enable protection against pathogen. Virulence, 2023, 14(1): 2156185.
4. Li X, Zhou R, Feng L, ... & Feng J. Effects of Different-Syllable Aggressive Calls on Food Intake and Gene Expression in Vespertilio sinensis. Animals, 2023, 13(2): 306.
5. Li J, Sun K, Dai W, ... & Feng J. Divergence in interspecific and intersub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between two closely related horseshoe bats (Rhinolophus). Journal of Mammalogy, 2023, 104(1): 62-75.
6. Zhang C, Sun C, Lucas J, ... & Feng J. Acoustic signal dominance in the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of a nocturnal mammal. Current Zoology, 2022, 68(5): 592-599.
7. Gong L, Geng Y, Wang Z, ... & Feng J. Behavioral innovation and genomic novelty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exploitation of a challenging dietary opportunity by an avivorous bat. Iscience, 2022, 25(9): 104973.
8. Liu B, Chen X, Zhou L, ... & Feng J. The gut microbiota of bats confers tolerance to influenza virus (H1N1) infection in mice. 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 2022, 69(5): e1469-e1487.
9. Sun C, Zhang C, Lucas J, ... & Feng J. Vocal performance reflects individual quality in male Great Himalayan leaf‐nosed bats (Hipposideros armiger). Integrative Zoology, 2022, 17(5): 731-740.
10. Chu Y, Li J, Feng L, ... & Feng J.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aily liver transcriptomes in wild nocturnal bats. BMC Genomics, 2022, 23(1): 572.
11. Lin A, Feng J, Kanwal J.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Social Vocalizations of the Great Himalayan Leaf-Nosed Bat, Hipposideros armiger: Acoustic Overflow Across Population Boundarie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2, 10(948324):1-15.
12. Zhang L, Sun K, Csorba G, ... & Feng J.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reveal robust phylogenetic signals and evidence of positive selection in horseshoe bats. 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1, 21: 1-15.
13. Gong L, Liu B, Wu H, ... & Feng J. Seasonal dietary shifts alter the gut microbiota of avivorous bats: implication for adaptation to energy harvest and nutritional utilization. Msphere, 2021, 6(4): e00467-21.
14. Hoyt JR, Langwig KE, Sun K, … & Feng J. Environmental reservoir dynamics predict global infection patterns and population impacts for the fungal disease white-nose syndrome. PNAS, 2020, 117(13): 7255-7262.
15. Chang Y, Song S, Li A, … & Feng J, Lin A. The roles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resource variation and resource partitioning associated with the dietary niche expansion in the fish-eating bat Myotis pilosus. Molecular Ecology, 2019, 28(11): 2944-2954.
主要著作
1. 揭秘夜空精灵——蝙蝠,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年
2. 中国自然资源通典-吉林卷,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年
3. Bats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Insights,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Role in Disease Transmission,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13年
4. Bat Evolutio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Springer, 2013年
5. 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 动物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
7. 环境生态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专利
1. 应用蝙蝠回声定位声波测定识别蝙蝠种类的方法,2009
2. 四传感器蝙蝠回声信号声场空间分布动态测量系统,2007
- 下一篇: 宋慧